會員
會員
註冊
登錄
購物車(
0
)
會員註冊
/
登錄
購物車(
0
)
主頁
西泠學堂
學堂簡介
課程
美術家雜誌
試讀/訂購
補購
藝術書店
館藏書籍及文房用品
專題活動
篆刻訂制、裱畫服務
集古齋拍賣
友好連結
畫廊‧展覽
畫廊陳列字畫
最新展覽消息
展覽記錄
網上訂購
文房用品
藝術書冊
關於我們
公司簡介
上海集古齋
北京瀚墨空間
聯絡我們
會員
會員
註冊
登錄
購物車(
0
)
畫廊‧展覽
主頁
畫廊‧展覽
展覽記錄
展覽記錄
2019年4月24至26日
翁真如繪畫作品展
為弘揚嶺南文化藝術,集古齋攜手中粹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舉辦『翁真如繪畫作品展』。 翁真如,1946年出生,廣東梅州人。教授,澳大利亞太平紳士,澳洲美術家協會主席,澳洲書法家協會主席,香港嶺南畫派趙少昂教授入室弟子,70年代移居澳大利亞。中國傳媒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山東大學、西北大學、河南大學等中國多所大學客座教授,中國美術學院國際美術教育交流委員,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促進會理事,廣州藝博院趙少昂專資理事,以及番禺博物館、李可染藝術館、中國長城書畫院等名譽藝術顧問。 翁真如曾先後在中、美、英、德等十多個國家舉辦畫展,作品獲得中國美術館和很多國家藝術館收藏。著作有《水墨情緣》《嶺南畫派在澳大利亞實錄》《翁真如繪畫藝術散論》等二十餘種。2000年翁真如贈送作品給悉尼奧運會,2008年贈送作品給北京奧運會。 2012年8月為翁真如人民大會堂製作《和諧為美》和《天地大觀》,2012年9月參加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書法家協會及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辦的《世界華僑華人美術書法展》,並代表參展書畫家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會上致辭。1996年創辦澳大利亞翁真如藝術慈善基金會,1999年澳大利亞翁真如藝術慈善基金會和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在北京簽署澳中交流合作協定。 其作品先後進入北京保利、朵雲軒、北京瀚海等拍賣行春秋大拍和國際藝術品拍賣市場。先後曾獲澳大利亞藝術界傑出人士獎,美英多項藝術界傑出獎,多次榮獲澳大利亞國慶日聯邦政府頒發社會(藝術)貢獻獎和多元文化貢獻獎。 翁真如美術館於2012年在嶺南文化發源地廣東番禺落成。同年翁真如藝術工作室設於北京798創意廣場。 展覽詳情 地點:香港中環域多利皇后街九號二樓 展期:2019年4月24至26日
2019年3月4至8日
遊園驚夢—旅日畫家盧思岩彩畫展
旅日畫家盧思出身於梨園世家,她的外祖父是著名京劇大師張君秋。受家庭影響,她自12歲起進入中國戲曲學校學習京劇表演專業,工青衣花旦,經過七年的學習,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並被分配至國家京劇院。半年後辭職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本科花鳥畫室。1997年赴日留學,獲得了東京藝術大學大學院美術學部日本畫學科碩士學位。其後,她在日本舉辦多次個人展覽,並於2008年、2009年連續入選日本美術院院展,被推舉為日本美術院研究員。 盧思在央美求學時,便開始關注礦物彩。岩彩畫在中國有悠長的歷史,可見於新石器彩陶、漢墓壁畫、魏晋時期的龜茲壁畫等。「岩」是指天然岩石微粒,岩石顆粒大小不一,有不同的光度、粗幼、質感,能積累出斑駁厚重的視覺張力。「彩」是指天然礦物色,正因為岩彩具有物質的天然本色,岩彩礦物會與不同環境互相呼應,有人稱「岩彩畫」為「會呼吸的藝術品」。岩彩畫技藝後由中國傳至日本,並得到很好的發展。而在中國境內的大多畫家已不懂得如何使用,所以在央美畢業後,盧思繼續前往日本專攻岩彩畫創作。經過多年的探索創作,盧思將傳統中國花鳥的元素,完美地融入到日本岩彩畫之中。 盧思的畫作,因其深厚的中國畫功底和對日本畫的臨摹研究,展現出華麗、細膩又不失寫意的畫風,透露著一種東方和諧之美。材料决定技法,由於重彩畫材料的限制,很難在畫面上完成對綫條的表現,而傳統花鳥畫出身的盧思非常注重綫條在畫面中的運用,所以她一直在嘗試將兩者結合起來。作爲盧思的同窗好友,著名藝術家許瑩評價盧思的作品:她的作品受到日本重彩畫和中國特色的傳統花鳥畫的影響,結合西方繪畫的經驗,形成了其獨特的畫風,從中可以看到一種東西方文化的交流。 本次「遊園驚夢·原來姹紫嫣紅開遍—旅日畫家盧思岩彩畫展」是盧思第二次在香港舉辦個人畫展,展覽的題目「遊園驚夢」出自於國粹經典崑曲「牡丹亭」。「牡丹亭」是明代戲劇大師湯顯祖的代表作,主要描寫了南安太守之女杜麗娘與書生柳夢梅之間的愛情故事。杜麗娘因愛而死,後又因愛而生。劇中洋溢著追求個性解放、愛情自由的浪漫主義色彩。而其中「遊園·驚夢」一折描寫的是,杜麗娘背著父母逃課,與丫鬟一起遊覽了自家的後花園,看到滿園春色產生了傷春之情。她感嘆道:「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賞心樂事誰家院……」盧思從這則崑曲名作中獲得靈感, 希望用自己的畫筆將滿園的姹紫嫣紅展示到觀眾的面前,讓它們不再只付與斷井頹垣, 讓觀者一起共賞美景、共度良辰。 ※ 展覽詳情 ※ 主辦機構 集古齋有限公司 協辦機構 榮寶齋(香港)有限公司 地點:香港中環域多利皇后街九號二樓 展期:2019年3月4至8日
2017年9月26日至29日
林劍僕國畫展
林劍僕,福建省泉州市浮橋霞洲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福建省畫院特聘畫師,泉州市美術家協會顧問,泉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林劍僕先生沒有受過嚴格的專業訓練,因此少了許多理論框框、哲學思維以及理性的冷峻。在他的畫作中,可以充分領略到他的溫情,圓融自在及自得其樂。因為職業的關係,林劍僕先生長期以來致力於美術設計和舞台美術的製作,對藝術形式有特殊的敏感,他的畫機具裝飾和觀賞價值。他仿佛是一位手持彩練當空舞的設計師,象由心生,隨手千變;通過色彩雅緻、構圖新穎的組合寄寓他對鄉土和文化的關注,展現出深厚的歷史積澱中滲透出的思維特征和精神氣質。 自古書畫本同源。林劍僕「書畫兼習,中西並學,互為借鑒,相得益彰。」更是「以書入畫,書以畫寬,以書佈局,書以畫雄。」林劍僕不襲師承,自主學習,自成面貌;根植於傳統,也追求「筆墨隨時代」。國際知名國畫大師黃永玉稱讚林劍僕書畫雙絕,當今畫界罕見! 林劍僕先生的多件書畫作品曾參加全國性及國際性重大展覽並獲獎,在國內外多種報刊發表,被有關機構及個人收藏。1982年應福州畫院之邀於福州舉辦《蔡展龍·林劍僕國畫展》,2004年應福建省畫院之邀於福州舉辦《林劍僕書畫展》並學術研討會,出版《林劍僕國畫集》;2013年應香港福建書畫研究會之邀於香港舉辦《林劍僕書畫展》,出版《林劍僕書法篆刻集》;2011年由榮寶齋出版《當代畫史·經典作品》喻繼高、林劍僕、劉文西三人集;2014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光輝歷程·時代畫卷》中國十家作品集;2016年由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墨韻華彩》當代中國畫20人集;2017年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今日水墨》等多種畫冊及合集。 展期: 地點:中環域多利皇后街9號中商大廈2樓及3樓 展期:2017年9月26日至29日(10:00-18:00)
2019年9月25 至 29日
香染一念——張敏繪畫作品展
為促進香港和內地的文化藝術交流, 集古齋特邀內地知名畫家張敏來港舉辦「香染一念——張敏繪畫作品展」。 張敏,生於中國南京。1985年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曾任出版社美術編輯,現為浙江美術傳媒拍賣有限公司簽約畫家。張敏長期從事中國畫藝術創作,是當代中國畫壇極具特色的女性工筆花鳥畫家。 張敏以工筆作繪事,創作題材以花繪見長。她筆下的花草,一反時下工筆創作中普遍形似而神散的通弊,注重以形寫神,以神彰形,形神一體的筆墨運用,可謂運傳統工筆以現代印象,以寫實精神成藝境文章。觀看張敏的花繪作品,能同時體會到傳統的筆墨情趣和現代的印象表達,感受到一種獨特的通靈氣息,並隨之引發出多維度的時空想象。 本次畫展是張敏首次在香港舉行個人畫展,展出約70幅工筆藝術作品。展覽分爲《十八學士》、《頤齋僊方》、《牡丹二十四品》、《花卉詞牌五品》、《百花圖卷》、《花卉立軸》、《圣托里尼印象》等七個系列。這些作品是張敏近年來在傳統工筆藝術基礎上融入西方藝術表現形式的創新之作,具有很强的藝術感染力。 十八學士 五年前,作者本想去世界各地探訪不同的文化與風景,欣賞色彩斑斕的各樣花卉。在做好了一切遠行準備後,因爲突發原因最終未能成行,於是便用27×27厘米的宣紙創作了十八幅花卉作品,像是一張張郵票,可無限,可有限,可嚮往,可到達,寄托著對遠方的嚮往。後將這組姿態各異、神韻萬千的花卉作品命名為《十八學士》。 頤齋僊方 在這組作品中,張敏開創性地將草藥形象入畫,作品源自頤齋先生久病愈後對藥材心懷感念,於是自選十五味良藥,由夫人張敏創作十五件《頤齋僊方》畫作,頤齋先生題跋,公子兆典刊石,親情藝事融於一冊,成就了一段藝壇佳話。 牡丹二十四品 中國畫中的牡丹形象大多富貴端正,而張敏所繪之牡丹卻以空靈飄逸為神,她巧妙呈現出牡丹群在風中瞬間定格的美態,形神兼備,以氣生韻,將牡丹花神之魂在飛舞、魄在追逐的自由奔放之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花卉詞牌五品 翻看中國繪畫史,歷代古人畫菊者之繁,可謂不可勝數。然而堇花、耬鬥花這些不起眼的野生草本菊科花卉,古代文人卻甚少詠之、畫之。在《花卉詞牌五品》這一組作品中,張敏特以此類花卉為題,通過五幅畫作描繪山野花卉的婀娜多姿。畫名追擬填詞時用詞牌意象格式,古意頓生,趣味盎然。 集古齋於本次展覽同期推出全新畫集《香染一念——張敏作品集》。畫展由2019年9月25日持續至9月29日。
2019年6月15 至19 日
金石延年——西泠印社海外社員頒證儀式 暨 歷代名家印譜傳拓展
2017年,具有「天下第一名社」美譽的西泠印社與香港著名文化藝術品牌集古齋共同攜手,在香港開創「西泠學堂」,旨在通過舉辦書法、國畫、篆刻等中國傳統藝術培訓及系列文化藝術交流活動,搭建一個全新的文化藝術交流平台。香港「西泠學堂」創立之際,特聘金耀基院士及施子清博士為學堂顧問。兩年來,「西泠學堂」受到了香港及海內外各界的高度關注,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為了更好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香港及海外的普及與傳承,促進西泠學堂的發展,西泠印社特邀香港兩位著名的書法家金耀基院士及施子清博士入社,成為西泠印社的正式社員。此次特由著名書法家、中國文聯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先生來港為金耀基院士及施子清博士舉行隆重的頒證儀式;與此同時,為傳承和弘揚傳統金石文化,西泠印社攜手集古齋共同舉辦的「金石延年——歷代名家印譜傳拓展」於6月15日下午在中環集古齋畫廊開幕。 「金石延年——歷代名家印譜傳拓展」展出多部名譜,其中有非常珍貴的存世最早的古璽印匯錄「顧氏集古印譜」(單冊,明代顧從德于隆慶壬申(1572年)輯成),及汪啟淑「訒庵集古印存」(1760年版),吳大澂「十六金符齋印存」(1888年版),陳介祺「十鐘山房印舉」(1922年版),日本藝友齋藏《西泠八家印選》(1925年)及《慈溪張氏鲁盦印選》(1939年)等等30餘種。其中,絕大部分展品均為首次展出。 是次展覽亦為一場難得一見的篆刻專題展覽,展出意義非凡的43件篆刻珍品。除了趙之谦、徐三庚篆刻精品外,還有首次面世的鄧尔疋篆刻作品26方,馮師韓篆印7方以及丁衍庸為芥子居刊印8方。 展覽由2019年6月15日持續至6月19日。 ** 展覽詳情 ** 主辦機構 西泠印社、集古齋有限公司、《美術家》 協辦機構 日本藝友齋 開放時間 2019年6月15日15:30-18:00 2019年6月17日至18日10:00-18:00 2019年6月19日10:00-12:00 地點 香港中環域多利皇后街九號二樓
2019年4月9 至 13日
「柏樹情懷——林鳴崗水墨畫展」
由集古齋有限公司及中粹國際文化有限公司共同主辦的「柏樹情懷——林鳴崗水墨畫展」於2019年4月9日下午在中環隆重開幕。開幕儀式後集古齋還攜手周大福珠寶集團歷史和文化管理部舉辦了以「中西文化下的中國當代藝術」為主題的座談會。 林鳴崗1952年生於福建福州,1978年移居香港。1984年畢業於香港美術專科學校。1990年定居巴黎,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深造三年,並在盧浮宮臨摹大師作品兩年,是第三代旅法藝術家的傑出代表。被譽為「真正的色彩畫家」、「深得西方藝術精髓的藝術家」、「苦吟派詩人」。個人出版畫集16本、文集2本,大型畫冊一本。曾在巴黎、香港、中國內地舉行18次個人畫展,120多次聯展。作品獲多家美術館收藏,評論、隨筆、畫作散見國內外報刊、雜誌,是在海內外具有很大影響力的實力派藝術家。 林鳴崗不僅是油畫大家,其中水墨造詣也不容忽視。漂泊多年後重回母體文化,林鳴崗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深的瞭解和體悟。本次展覽以「柏樹情懷」為題,將向觀眾展示林鳴崗不為多見的中國水墨作品。林鳴崗曾到陝西的黃帝陵,看到萬餘株千年古柏,蒼勁挺拔、莊嚴靜穆、郁郁蔥蔥,甚為感動,受其啟發便決定以此為題創作一系列水墨作品,並加入西洋畫的概念,同時保有中國美學的特有情致,使畫作更為立體及有層次,獨具一格。 德國圖賓根大學哲學博士、北京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世界宗教與普世倫理中心主任楊煦生教授稱讚林鳴崗的藝術之路:「忠實於天性,趨中道、尋正脉、不趨時趨新、不偏鋒取勝」。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教授曾評論:「林鳴崗是個苦行僧詩人」,「藝涵造化」。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著名社會學家金耀基院士評價林鳴崗的水墨柏樹:「嶽峙亭立,龍盤虎踞,氣象闊大,有千古之思」;更盛讚其為「東方之莫內」。 當日展覽開幕儀式之後,一場以「中西文化下的中國當代藝術」為主題的座談會吸引了眾多本地藏家、行家、媒體、文化工作者以及藝術愛好者的重點關注。該講座由周大福珠寶集團歷史和文化管理部及集古齋共同主辦,由畫家林鳴崗擔任主講人,並邀得金耀基、余永賢、楊煦生做對談嘉賓,共同探討中西文化碰撞之下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之路。 本次展覽由2019年4月9日持續至4月13日。展覽同時推出《柏樹情懷—林鳴崗水墨畫集》。 ※ 展覽詳情 ※ 主辦機構 集古齋有限公司 中粹國際文化有限公司 地點:香港中環域多利皇后街九號二樓 展期:2019年4月9至13日
2019年6月30日至7月5日
「別業風華—嚴秉泉繪畫作品展」
本港知名胸外科醫生嚴秉泉一生救助無數病患,卻於退休後完成了自己兒時的夢想——成為一名藝術家。由集古齋主辦的「別業風華——嚴秉泉繪畫作品展」於6月30日下午假中環集古齋畫廊隆重開幕。香港特別行政區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太平紳士、饒學研究基金永遠會長饒清芬女士、集古齋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趙東曉博士、《美術家》雜誌總編輯孫立川博士與畫家嚴秉泉醫生共同主禮畫展開幕儀式。 與一般藝術家相比, 嚴秉泉來自頗不同的學術背景。雖為本港微創手術最早的開拓者之一,然而其少年時代的夢想並不是做一名醫生,而是成為藝術家,但父親的勸說令他走上從醫之路。1981年,他以一級榮譽學士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後獲獎學金轉到牛津大學接受臨床培訓,並於1984年醫科畢業。 他曾於英美多間著名學府接受駐院外科培訓。1992年, 他重返香港,加入香港中文大學外科學系任教,三年後成為該部門的心胸肺外科主任。他是著名的胸肺微創手術先驅,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更得到國際讚揚。 他並將他鑽研出來的技術傳授了世界很多胸外科醫生,使無數的病人因而受惠。 他發表過六百多份醫學文獻,亦曾是中外多所著名學府的客席教授,及多本權威醫學雜誌的編委。 1999年,母校牛津大學向他頒受醫學博士榮銜 。2002年他在中文大學晉升為外科講座教授, 抵達了他的學術高峰。 他於2017年退休後決定追求他的童年夢想,執起畫筆開闢藝術世界。 本次個人畫展共展出嚴醫生繪畫作品80餘幅,分為抽象畫、現代山水、傳統花鳥、印象派畫作等部分,最受矚目的是嚴醫生個人創作的極富創意與融合的獨特藝術品。展品涵蓋多種不同的藝術類型、派別及表達方式,瀰漫其間的是嚴醫生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以及對個人人生哲學的獨特表達。 開幕儀式上,嚴醫生在致辭中表示,對他來說真正的藝術家不是一個職業描述,而是對人生的態度。在他的多種繪畫風格中,他最喜歡的是抽象畫,因為抽象畫不受時間與空間的束縛,從而可以帶領你的心境到另外一個世界離開世俗的煩囂。繪畫於他既是第二事業,也是他放鬆身心的、獲得快樂的最好方式。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太平紳士在致辭中感歎,嚴醫生前半生用手術刀為病人除去身體上的病痛,而後半生就用畫筆來洗滌人們的精神世界,他對於醫學和藝術兩份事業的投入與熱愛都十分令人感動。國學大師饒宗頤之女,饒學研究基金永遠會長饒清芬女士回顧嚴醫生與饒公的交往,饒公曾是嚴醫生的病人,也成為了好友與知音,嚴醫生的第一本畫集《My Second Career》之中文書名「別業風華」四個字便是由饒公親題的。 嚴醫生自幼對顏色及空間有敏銳的眼光。對生命的熱誠及創新的思維跟隨他從醫學到藝術。而他的科學理念及多年資深外科醫生經驗驅使他能從另一個獨特角度去看人生,並用他自創的藝術方式來表達。他主力研究多媒體藝術,並不斷提升他個人獨特的藝術語言。他在不斷的探索中使用多種不同材質、物料進行創作,呈現出屬於他自己的令人驚艷的藝術效果。 在退休後短短兩年多的時間内,嚴醫生在藝術上的成就令人讚歎。2018年他出版了 「別業風華」一書,這本185頁的畫冊收錄了他的277件藝術作品。同年年中,他在九龍灣舉辦了首場個人畫展,展示了一百餘件藝術作品。2019年5月,嚴醫生攜同三位外科醫生於香港會展中心舉辦書畫聯展,獲得社會廣泛關注,而這次集古齋展是他第二個公開個人畫展。 嚴醫生計劃用他的藝術品作慈善用途。 展覽詳情: 地點:香港中環域多利皇后街九號二樓及三樓 展期:二零一九年六月三十日下午三時至六時 二零一九年七月一日至七月五日上午十時至下午六時
1
2
3
4